「我真的看牙超過二十年了,該做的都做了,就是一直壞掉。」
快七十歲的林先生,提起自己的看牙歷程,語氣中帶著些許無奈。從四十多歲開始,他就斷斷續續接受牙科治療,假牙、植牙樣樣來,術後保養也從不怠慢,但不論怎麼努力,每隔一兩年牙齒總會出問題:不是假牙斷了,就是牙齒壞掉。這種反覆修補的狀況,像是一場沒盡頭的輪迴,折磨著他的耐性與信心。
直到朋友推薦他到台北市的金山蒔美牙醫,在專業團隊與動態咬合系統模擬輔助下,他才發現,原來問題根本不在哪顆牙齒,而是整體咬合出了問題。
現代人類文明通病,咬合磨耗傷害
蒔美牙醫江政倫院長指出,林先生的情況並不少見。長期咬緊牙關、夜間磨牙,加上齒質老化,讓牙齒越磨越短,咬合高度流失,齒列也逐漸變平。更嚴重的情況是,原本應該向上展開的笑線,變成了向下凹陷的「反笑線」。
不只影響外觀,更會造成咬合干擾,前排牙齒被迫承受太多咬合壓力,不僅容易磨損,甚至還可能斷裂,後續的假牙與植牙再怎麼做,也難以長久。
事實上,隨著壽命的延長,牙齒的使用年限也跟著被拉長。100年前的人平均壽命約40歲,如今台灣已突破80歲大關,未來甚至可能接近90歲——等於牙齒要「服役」整整多出40到50年。這樣長時間的使用,自然會帶來更多齒質磨耗,也讓「咬合關係重建」從過去的選擇題,逐漸變成每個人終將面對的必修課。
沿用錯誤咬合,牙齒愈治愈差
林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多年來,他做了不少假牙與植牙,卻總是撐不久。根本原因在於——錯誤的咬合關係從未被調整。前牙長期過度受力、後牙排列失衡,導致假牙頻繁破裂、植牙反覆鬆脫,陷入了修補再修補的惡性循環。
這次,蒔美團隊為他進行全口「咬合關係重建」,不再只是局部處理,而是運用DSD 數位微笑設計、臉部掃描儀與3D 數位建模技術,從牙齒的高度、角度、排列到整體動態咬合做出全方位的規劃。透過數位化設計,精準掌握他的臉型比例與咬合動態,讓牙齒真正回到理想位置,建立長期穩定的咬合關係,從根本解決問題。
重建咬合關係,改善關節肌肉神經協調
為了讓治療更精準,蒔美導入 MODJAW 動態咬合系統。這項科技能模擬患者在說話、咀嚼等日常動作時,下顎的實際移動軌跡,清楚掌握每顆牙齒在動態中的接觸點與受力情況。
江院長解釋:「我們平常用牙齒的時候,不管吃東西、說話還是吞嚥,下顎都會不斷移動。傳統咬合分析只看靜止時的狀態,很多真實的受力問題就容易被忽略。」
也因此,蒔美特別引進 MODJAW 系統,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完整模擬下顎動態運作的設備。透過這套技術,醫師能進一步了解咬合對關節、肌肉和神經的影響,讓整體治療規劃更貼近真實生理狀況,也讓新牙在日常使用中更穩定、耐用。
過去這類治療多半靠經驗與手感判斷,難免會出現與肌肉、骨骼配合不佳的情況,導致假牙或植牙撐不久。如今透過數據輔助,治療規劃更科學,也大幅提升了長期穩定性。
不僅改善美觀,兼顧功能與長期穩定
此外,長年磨耗會讓牙齒變短,這不只是功能問題,也會讓臉部比例改變,看起來顯老、微笑不自然。為了找回林先生原有的臉部輪廓與自信笑容,蒔美團隊運用DSD數位微笑設計與3D臉部掃描技術,評估牙齦狀態、牙齒比例與五官協調,打造自然協調的新笑容。
林先生的臉型在治療後逐漸恢復立體感,微笑時牙齒露出自然協調,整體精神面貌煥然一新。
數位設計的最大優勢,在於「效率與精準並行」——假牙在治療前就已完成規劃,有時甚至能當天裝上臨時假牙。
為了讓林先生適應新的咬合關係與齒列,蒔美安排他配戴六週的臨時假牙,過程中持續微調,直到咬合自然、臉型穩定,才正式裝上全瓷牙冠。
「這次做完真的很安心,跟以前那種反覆修修補補完全不同。」他笑著說。
咬合重建找回真正貼合的「年輕口感」
對於邁入熟齡的朋友來說,一口穩定的牙齒,不只是吃得自在、說話順暢,更是一種每天都能依靠的安心感。
如果你也曾在反覆修補牙齒中感到疲憊,也許,是時候重新檢視咬合的根本問題,為自己找回穩定舒適的生活節奏,和那自然無憂的笑容。
歡迎線上諮詢咬合重建方案,我們會有專人貼心為您解說。